“体育外卖”大行其道,如何才能长久?
栏目: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:2025-10-29 11:07
新华社沉阳10月26日电 问:“体育外卖”大行其道,将如何持续?新华社记者刘宜春 一键下单,教练上门提供个性化运动训练——“运动外卖”新业务近日兴起,开启了便捷高效的健身新模式,也开启了创业蓝海。如今,这种“上门体育服务”的热闹引人关注:如何摆脱短暂的成名,实现长久的名气和持久的留香?需求旺盛。一个秋日的下午,沉阳市和平区一小区空地上,9岁的张小宇穿着运动服,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跳绳。与他并肩作战的回归需要教练的帮助。不远处,他的母亲李女士快步走来,途中接走了儿子。 “比去专门的培训机构方便多了。”这个“体育外卖”——叫外卖、预约教练上门上课、健身训练、中考训练等,以“送课到家”、“随时开始训练”为特色,开辟了体育行业的新赛道。 “居民花园、袖珍公园甚至家里的客厅都可以用作临时运动场。”拥有7年运动训练经验的教练郑晨表示,最近他的重点是上门教学,通常会考虑使用便携式社区工具进行指导。经过3至6个月的定制训练,学生的身体素质通常会得到明显改善。这种模式给体育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机遇。在主要网络平台上,不少体育机构、健身教练通过发布视频吸引客户,逐渐积累了稳定的客户群;一些专业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兼职做运动港口送货代理”,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,还节省了自己的“第一桶金”。从外地来到深圳创业的健身教练谢火,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教学视频吸引顾客,慢慢建立了知名度。现在他的月收入稳定在1万元左右。 “一开始没想到市场这么大,这是创业的蓝海。”他说。除了私人教练之外,规模化运营的第三方平台也逐渐兴起。北京“乐视体育”上门体育平台联合创始人陈学利表示,该平台致力于“体育配送”。上线10个月,用户数已突破30万,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,复购率约45%。 “体育外卖”为何流行? “无需接送,省时省力”、“一对一教学,有保障”“结果”、“价格实惠”……不少家长传授“运动外送”的主要好处。其实,这项业务火爆背后的原因有很多——备考需求。近年来,不少地区加大了中考体育的比重,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明显增加。陈学利介绍,体质、中考体测相关课程约占平台订单的80%。 还可以选择“体育外卖”,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服务。一位初中体育老师坦言:“一个班有50多个学生,老师很难针对每个孩子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。需要强化训练的孩子可以主动寻求校外服务。”同时,针对“矫正姿势”、“增加训练”、“改善视力”等具体需求继续上涨。长大了,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想了解一项运动技能,这也为“运动外卖”提供了不同的“饼干”。 ——灵活的支付方式。陈学利团队认为,“体育外卖”解决了体育培训行业的一个消费痛点。在传统的体育训练模式中,家长往往要提前支付数千甚至数万元的学费。 “体育外卖”采用一次性付费、灵活团课、即时分析反馈等模式,让家长不用担心机构“跑路”,付费方式灵活可控。 ——条件有所改善。主场体育场馆的不断完善,为“体育传递”的增加提供了重要支撑。据2024年全国体育场馆统计调查显示,全国有体育场地484.17万个,体育场地面积42.3亿平方米,人均拥有体育场地48.17万个,体育场地面积42.3亿平方米。全国体育场馆面积达到3平方米。增加社区健身房、袖珍公园等设施,公共运动场地更加开放,为现场教练提供便利的教学区域。不少从业者表示,“体育配送”的火爆本质上是体育培训与“上门经济”深度融合的结果。一方面,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潜力不断释放;另一方面,上门宠物喂养、上门寄存等服务的普及,显着提升了上门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,为“运动配送”奠定了市场基础。 “上门体育服务实现供需双赢。”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玉雄认为,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体育实践者既拓宽了收入渠道,也让家庭以更低的成本满足了健身需求。规范管理,不让安全为您担心。尽管“体育外卖”前景广阔,诸多新业态、新业态发展迅速,但该行业也面临准入门槛低、行业监管缺失等问题。记者调查发现,目前的学员主要包括来自专业培训机构的教练、主要从事体育运动的兼职大学生以及自学成才的“野鹿子”教练。除专业培训机构的教练组资质普遍合格外,其他教练组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。 “有的教练就是热爱运动,看了几个视频就敢执教。”一位业内人士透露,“尤其是在姿势矫正等专业领域,不练习训练可能会适得其反。”在社交媒体上,私人教练可以“接收教练未经培训就上岗,非专业学生冒充教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,不仅影响教学质量,还造成运动伤害隐患。陈学利表示,一些平台会为顾客提供运动意外保险,学生在上课时受保或受伤都可以申请赔偿。不过,更多个体“运动外卖”采取按次付费的方式接单。很多情况下, 他们没有签署合同或购买保险。当发生伤害时,很难明确责任。这让很多家长担心。 “教练答应了会保护孩子的,但是如果他真的受伤了怎么办?”他们的家长反映,孩子因上课训练不当而骨折,但在医疗费、护理费等问题上与教练难以达成一致。向市场管理部门寻求帮助后nt,他们没有得到满意的调解结果。目前,“体育外卖”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,该领域的行业法规尚未出台。但一些平台主动参照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《课外体育训练行为规范》,对在线教练设立资质证书、教学案例、身份证、人脸识别“四重审核”,试图从源头把控服务质量。业内专家表示,“运动传递”关系到消费者特别是面临中考和升学的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。不完全依靠“市场调节”,必须及时跟随外部监管。 “重点是加强监管,建立准入制度,同时制定相应的标准,从制度上保障服务质量,守住消费者安全底线。”王玉雄表示,要引导从业者规范经营,让“体育外卖”避免一时走红,真正实现长远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