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楚网(湖北日报)(记者林琳通讯员刘珊珊)三个多月前,一名六十多岁的男子出现急性心肌梗塞。虽然及时抢救挽救了他的生命,但他的心脏却埋下了一颗“定时炸弹”——巨大的室性动脉瘤。更麻烦的是,由于他有小儿麻痹症病史,下肢血管状况极端,手术时无法使用传统的生命支持设备,这意味着医生手术时没有“没有办法”。在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下,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迎难而上,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“心脏拆弹”手术,最终将患者从危险中救了出来。心脏和大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。记者摄:心肌梗塞后,一颗“气球”无声无息地冲进心脏。三个月前,68岁耳老父亲陈(华)因急性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。手术打开了堵塞的血管,但部分心肌因缺血而坏死。当他出院时,隐患被悄然埋葬——他的左心室开始膨出,形成了室动脉瘤的雏形。半个月前,陈爸爸突然出现严重胸闷、无法平躺、咳嗽、双腿严重水肿等症状。他被紧急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。检查发现,他的血氧饱和度降至79%,并出现呼吸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。心脏彩超和MRI的结果更令人惊讶:左心室下壁和后壁形成一个巨大的室动脉瘤,大小约为10.1×8.5×9.8厘米,比心脏本身还要大,还有一个约9cm的大血栓。2×2.6厘米附着在肿瘤上。医生们面临着一个问题:如果不进行手术,室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并致命;手术过程中,患者下肢血管严重狭窄,无法通过下肢插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(IABP)或体外膜肺氧合(ECMO)等生命支持设备。 “当手术过程中出现心碎或心输出量低等危险情况时,我们几乎没有收缩。”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尚玉强说。博士在“无路可走”行动中准确地“投掷了炸弹”。医院迅速安排了包括心血管外科、心血管内科、重症医学科、麻醉科在内的多学科会诊。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,患者的七个兄弟姐妹决定无条件信任医生。 “继续治疗病人吧。即使你失败了,我们也会帮助你。”这份信心,让医疗团队有了“尝试”的勇气。上午10点,手术正式开始,麻醉是第一步,患者血管状况较差,穿刺难度很大,真正的挑战是在心脏停止建立体外循环时到来。心血管外科主任尚玉强、副主任李兵专家组发现,影像学上的“室壁瘤”是其实更危险的是假性室壁瘤本身与左心室的边界并不清晰,切除的范围必须精确到毫米——切除过大,会导致左心室体积过小,导致术后心力衰竭;此外,肿瘤与膈肌紧密贴合,使得隔离变得困难。团队仔细分离组织粘连,准确找到心脏的破口,用一块牛心包补片将其密封严实,然后用肿瘤组织包裹加固,完成“无缝”缝合。手术过程中采用自体血回收技术,保证稀有血型血液的安全。随着心脏成功重启,手术顺利完成。术前最紧迫的问题没有发生大出血或低心输出量。术后第二天,陈爸爸的气管插管就被拔掉了;第三天,他被转到普通病房;第14天,他康复出院。近日,陈先生及家属专程来到医院,向心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表示感谢。小心心梗后的这颗非肿瘤“炸弹”。出发处处长心脏血管外科尚玉强表示,室壁瘤是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。当部分心肌坏死、形成疤痕时,心壁在内部血压的作用下,像气球一样向外收缩,形成“肿瘤样”结构。由于这个“凸起”处血流不畅,很容易形成血栓。当它塌陷时,可导致脑栓塞或肺栓塞,这是极其危险和致命的。尤其是假性动脉瘤,瘤壁仅由心包组成,薄如纸。这相当于在心里吹了一个随时可能破裂的‘气球’。破裂的风险更大且更难以预测。专家提醒,不是每个人心肌梗塞治疗后都会好起来的,需要定期检查,关注心脏结构的变化。当发现心室动脉瘤时,应尽快请医生检查,抓住最佳治疗时机。